
通知公告
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开发利用评价结果公示
时间:2020-05-18 来源:本站 浏览:0次
2020年5月16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开发利用”成果进行了评价。现将评价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七天。
成果类型: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
评价形式:会议评价
评价方法: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GBT 32225-2015)
评价机构: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评价结论:
1.创新了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和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运用基于基因芯片的群体世代重叠模型评估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精准指导原位保种;将克隆技术运用于保种,获得四川首例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地方猪;建成冷冻精液、卵母细胞、体细胞、胚胎等多层次的四川地方猪冷冻遗传资源库,保存遗传材料7.7万余份;创建了原位保护和异位保护结合的地方猪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对地方猪种资源的长期有效保护,为生猪种业自主创新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存了重要战略资源;通过遗传评价构建地方猪种群体表型参数和遗传参数数据库,填补了四川地方猪种的基础参数空白。
2.系统挖掘四川地方猪种特色基因资源,筛选17个与地方猪特色优势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和调控元件。揭示了青峪猪花斑、成华猪花斑、凉山猪金毛形成的遗传机制;构建了猪首个RNA m6A甲基化修饰图谱;首次发现tRNA碎片(tRFs)可作为一种新型小非编码RNA参与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酸合成,为研究地方猪高脂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方向。
3. 创建了地方猪从品种选育、杂交利用、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产业化开发模式。利用自主筛选的MC1R、TYRP1等分子标记实现青峪猪、凉山猪、成华猪的纯黑毛色选育;采用生物风味酶解、美拉德定向反应生香技术,开发系列肉味香料,突破了传统腌腊肉品熏烤方式,形成了新型绿色腌腊肉品加工新业态,开发了9种新型肉类系列产品;创建 “青峪黑猪”、“嘉林黑猪”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提高了猪肉产品附加值。
4. 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制颁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发表论文111篇,其中SCI论文61篇。
5. 该成果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2017-2019年新增经济效益18.68亿元,带动27800余养殖户致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709户,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综上:该成果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方法先进,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tRNA碎片(tRFs)作为新型小非编码RNA参与脂肪分化调控和RNA甲基化修饰参与猪脂肪沉积和肌肉发育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评价专家组名单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2020年5月17日
- 上一条:主要养殖鱼类肝脏保护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