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突破性家蚕品种资源创制利用及高效配套技术研发推广评价结果公示

时间:2022-05-23  来源:本站   浏览:0

202257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突破性家蚕品种资源创制利用及高效配套技术研发推广”成果进行了评价。现将评价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七天。

成果类型: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

评价形式:会议评价

评价方法: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GBT 32225-2015

评价机构: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评价结论:

1. 率先建立家蚕种质资源分类评价系统和桑蚕资源及检测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发明了“可量化的维持家蚕原原母种固有性状的蚕茧个体选择方法”;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了高品质茧丝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和家蚕抗高温高湿免疫应答调控机制,挖掘功能性主效基因12个。为创制突破性家蚕品种新资源和提高家蚕茧丝品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 首次将四川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区的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省力化蚕台、蚕沙处理池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研究编制了“四川标准化规模养蚕设施建设及配套技术体系”,提出了以“桑园基地为基础、共育室为中心、养蚕大棚相环绕”的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生态种养方式,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共育户+养蚕农户”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形成了“集中共育、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的公司(合作社)、共育户、养蚕农户各方利益联结经营机制;引领培育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7个,推动了四川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进程。

3. 创制家蚕优质茧丝品种资源6份,育成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2对;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软著作权7件;发表论文34篇;研发的“四川丘陵山区全年6批次养蚕技术”入选2021-2022年四川省主推技术,“四川标准化规模养蚕设施建设及配套技术体系”覆盖面达全省蚕桑产区85%以上。完善了“育--推”一体化成果应用推广模式,2019-2021年在四川省及国内其它蚕桑主产区推广新蚕品种271万张,新增经济效益25.61亿元,新增就业50.4万人,减少蚕沙废弃物排放54.00万吨,制作蚕沙有机肥20.50万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综上:该成果创新性突出,成熟度高、实用性强、推广面广,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image.png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202258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