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强化产业发展

时间:2019-08-23  来源:本站   浏览:0

近年来,通江银耳借四川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之机,形成了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体系结构和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导、耳农参与的新格局,通江银耳产量连创新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巧搭平台  纵深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201512月,经科技部批复,四川巴中认定为第七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江银耳成为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以通江银耳全链标准、文旅融合拓展等现代高效农业为主题,开放建园、生态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带园,创新推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联动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

园区银耳生产企业带动老百姓把种植银耳、发展银耳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有效举措,不仅积极推广新品种、培训(探索、研究)新技术,还组建了农村专合组织抱团发展,实现银耳产业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转变,成为脱贫奔康致富的支柱产业。

外引内培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园区培育电商企业1个,入驻电商5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拓展了食用菌等产品营销渠道,实现了农民多渠道增收。多家企业生产的段木银耳通过有机认证,培育巴中名牌产品古林牌银耳,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个。培育龙头企业6家,国家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1个,“星创天地”6家。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我县园区指导,组建研究院、研究所等5家科研机构。制定了《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椴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等国家标准。推广银耳种植新技术5项,研发“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银耳新品种2个,实施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项,企业自主研发课题25项,科研总投入3525万元,开发银耳精深加工产品16个,专利申请量167件,发明专利58件,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林业产业创新奖2项。

创新驱动  银耳全产业链走向高端

以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内生动力,着力将通江银耳生产系统示范基地和银耳精深加工产品展示区,建成通江银耳集聚示范区、新型农民培养区、产学研基地示范区,为食用菌产业链全链品牌增值提供“科技研发、高效生产、精深加工、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服务,开展银耳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技术、环境保护、产品加工等技术规程的研制,引领通江银耳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通江银耳全产业链的影响力、服务力和控制力。打通银耳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银耳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保护小通江河流域10万亩原生态耳林资源,创新银耳仿野生、半地下、智能化、自动化控温式等栽培模式,规范采耳、烘干等加工工艺,提升银耳品质品牌,培育扶持“互联网+通江银耳产业创新型企业。

通江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公司开发银耳精深加工产品“润耳面膜”,日产面膜5万多张,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通江银耳”扶贫产品荣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在央视多个频道联播。重庆太极集团投资3亿元在陈河乡建设年产500万盒的银耳莲子颗粒生产线。古林银耳公司开发银耳废旧耳棒再利用技术,变废为宝用废旧菌棒种植香菇。印山红公司利用废旧菌渣生产有机肥还林返田,实现银耳生产废料生态化循环利用。

示范辐射  通江银耳扶贫效果凸显

通江县成立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过三关,通江银耳成为百亿产业”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食用菌百亿工程”,2019通江银耳标准菌种用量146万袋(瓶),银耳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达120余家,核心区新建标准化耳堂2100个,示范基地引领辐射带动全县30余个贫困村10000余人依托通江银耳产业脱贫致富。

(通江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供稿)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