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巴中市巴州区“四驱”发力助推脱贫攻坚加速跑
时间:2019-12-06 来源:本站 浏览:0次
巴中市巴州区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聚焦产业示范、主体培育、人才驱动、技术服务“四驱”发力,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打造产业示范样板
一是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围绕“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发展思路,聚焦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建成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2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3个、创新创业基地1个、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优化村级产业发展方案16个,集中示范种植核桃3000余亩、茶叶2500余亩,扩面种植道地药材2.8万亩,加快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组织15家企事业单位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实施产学研项目10个,构建产学研联盟12个,研发解毒降脂滴丸、“核桃金刚”等3个新产品,探索制订种养殖、初加工技术规程3项,形成了区域产业出成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推广。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建设种养、产、销全产业链,培育“高观茗香”“巴水鲜”等知名品牌3个,新建农产品销售实体店10个、电商平台5个,组织大观梁有机茶叶、老廖家腱子牛肉、大罗七根须有机黄花等35家企业98个产品参加全国多地举办的展示展销会,区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强化政策支撑
一是出台激励政策。出台《巴州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巴州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巴州区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新型经营主体在财政扶持、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贷款贴息、人才培养等获得优先支持。二是培育新型主体。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探索实施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模式,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11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40家。三是创新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带贫助贫参与模式,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三、培育创新人才驱动,加大招才引智
一是招才引智。落实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签约科技人才16人服务全区14个企事业单位;组建巴州区科技特派团8人、科技扶贫技术团15人,选聘本土专家25人,科技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二是培训赋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送科技”下乡等大型活动6场次,举办培训班360个,培训技术带头人10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2万余册(份)。开通“科技e通”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先进技术,普及科学知识,群众科学素质明显提升。三是创新创业。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推广农业新品种10个、新技术15项,转让科技成果5项,合同登记金额达1200万元。建成塔基崧源国家级星创天地、巴山创咖省级众创空间和巴中依农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双鑫生物科技、巴山妹子等5家优质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形成以大观梁茶叶何冬梅、巴莱尔农业赖兆福为代表的农村创新创业骨干群体。
四、开展精准服务立体联动,服务机构建到一线
一是构建服务平台。在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建立“科技扶贫直通车”、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等机构,定向为15家涉农企业、36个专合社、65个贫困村提供“直达式”定制服务。二是技术人员驻点一线。部门联动、点面结合、分片挂联,组织省、市、区科技专家“点对点、一对一”现场指导。向全区113个贫困村派驻124名农技员,组建118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分赴260个非贫困村开展技术巡回服务,保证了技术问题“一站式”解决。三是信息平台辐射一线。发挥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功能,入库专家239名、科技信息员871名、贫困户3万余户,解决技术咨询12196条,完成供销对接16条、产业咨询20条、技术供给33条,解决技术难题112个,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实现了便捷高效的“快递式”服务。
(巴中市巴州区教科体局 供稿)
- 上一条:成都理工大学“三区”科技人员赴若尔盖开...
- 下一条:地方扶贫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