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科技致富 蔬菜助力雷波老乡脱贫

时间:2021-06-18  来源:本站   浏览:0

——记四川省“三区”科技人才郑阳霞

 

郑阳霞是四川农业大学蔬菜学专家,从事蔬菜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10多年。她积极参加“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克服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等诸多困难,以勤恳踏实、意志坚定的品格深入生产一线助推雷波莼菜、山葵等蔬菜产业发展,其埋头苦干实干的精神受到当地人的广泛称赞。

20157月,她积极响应“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到雷波县专注她热爱的蔬菜事业。当她第一次站在长得稀稀拉拉的莼菜田边时,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雷波县黄琅镇山海村村民屈友超说:“我种了30多年莼菜,从没见过这种情况,莼菜已经濒临灭绝。”曾经,他就是靠这些莼菜养活了一家5口人,还供3个儿子上大学。2013年以前,马湖周边莼菜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到如今只剩下几十余亩,农户收入锐减。莼菜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是雷波县重要农业支柱产业,是马湖周边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产业。看到雷波莼菜陷于如此境况,郑阳霞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莼菜产业拯救行动。

郑阳霞数次前往雷波县黄朗镇马湖乡多个村点,对莼菜产业开展全面调研,并采样进行试验研究。郑阳霞得出结论:叶腐病暴发、土壤贫瘠、种苗老化是莼菜减产的三大主要原因。随后,郑阳霞告诉种植户,莼菜种植30多年了,长期不施肥,土壤中的各种养分严重不足,再加上种苗老化,就像一位营养严重不良的老人,长势减弱了,对各种病害的抵抗能力也大幅降低。2016年春季科研团队在黄琅镇开始配方施肥试验,实验室同时也开展莼菜的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的研究试验,效果明显;45月叶腐病暴发期开展防治试验,叶腐病得到有效控制。针对莼菜品种退化问题,郑阳霞从重庆石柱引进种苗,异地换种,当年亩产达到100150公斤。随着水田里逐渐长满莼菜,莼菜田又恢复了以往铺满的一片绿色,种植户的笑容又重新浮现在脸上。

郑阳霞每年10余次到马湖乡开展莼菜种植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发放培训资料,并建立了莼菜苗圃基地,大幅提高了贫困户、种植户种植莼菜的积极性和信心。2019年,雷波莼菜生产已由2015年濒临灭绝境地发展到1000余亩,带动贫困户20余户实现脱贫的愿望,全面提高了马湖乡莼菜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此外,2016年郑阳霞在谷堆乡、瓦岗乡等乡开展山葵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山葵种植面积1000余亩,亩产值1万元左右,带动贫困户40余户,产品已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谷堆乡、瓦岗乡是离雷波县城比较偏远的乡,冬季雾多,能见度低;夏季路上塌方严重,但当郑阳霞看到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时,她选择了克服困难险阻,坚持履行“三区”人才的使命和职责。有一年夏季3名扶贫干部在去谷堆乡的路上坠崖殉职。第二天学校的同事联系她:谷堆你还去吗?危险!如果不去,那里的山葵基地怎么办?山葵种植户怎么办?她选择了坚持。

20172019年在雷波县帕哈乡、海湾乡引进紫山药新品种进行种植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种植面积150余亩,亩产量达1300公斤,受到当地贫困户、种植户的欢迎。2020年在帕哈乡八合村和马湖乡唐家山村建立了雷波县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90余亩。

她立足雷波县自然资源优势,立足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开办培训班,深入浅出地为贫困户、种植户培训蔬菜种植技术,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年来,雷波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给雷波老乡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

(四川农业大学  供稿)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