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
逐梦小康路正宽
时间:2017-09-19 来源:本站 浏览:0次
——屏山县精准脱贫攻坚侧记
国家级贫困县、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县、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县,集移民区、民族散杂聚居地区和贫困山区为一体,这是现在屏山县特有的现状。
屏山县32万人口,贫困人口近4万人,其中2万余人处于高山高寒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然而,这样的困难并没有让屏山人民退却,相反,在屏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屏山人民群策群力、携手并肩,精准发力、多点突破、点面并进,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脱贫攻坚路子,朝着全面脱贫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上半年,全力推进12个贫困村摘帽,完成651户2632 人脱贫。接受省、市专项督查6次,先后承办了全市脱贫攻坚和全省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为全市、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政策叠加”确保“住上好房子”
这两天,刚搬进鸭池乡越红新村聚居点的贫困户邓德兵正忙着砌门前的花台,他要把地里的油牡丹移植一些到家门口美化庭院。说起搬新家,他掩不住满脸的喜色,“我家有5人,原有房屋180平方米,但已成危房不能继续居住。越红村建起了新村聚居点后,在驻村干部的动员下,我在聚居点购买150平方米的房子,获得了县上相关补助资金。”说起这些资金,邓德兵如数家珍,“有宅基证20000元、旧房拆除补助36000元、住建的危房改造补助8500元、扶贫资金补助10000元、县级财政补助6500元,合计8.1万元呢!聚居点房屋价格1000元/平方米,我自己只需要自筹一半的钱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要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关键在于每一户贫困户脱贫“摘帽”,而贫困户脱贫“摘帽”的根本又在于能否“住上好房子”。
在锦屏镇万涡村采访期间,记者还特地重访了该村三组贫困户曹荣华。如今,他一家三口早已从破败的危房中搬出,住进了几百米外的新楼房。
曹荣华家也是这些综合政策叠加的受益典型。他一家人做梦都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了新房、养了土鸡、种了蔬菜、开办了农家乐……曾经“灰色”的生活日益“红火”,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在不断探索创新脱贫“路数”时,屏山县试行易地搬迁,按照贫困户建房补助不低于70%、贫困家庭负债不超过1万元、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整合易地搬迁、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地灾避险等相关政策,出台《2016年贫困户住房建设试点实施办法》,坚持“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有效解决贫困户建房的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已在4个乡镇的4个贫困村先行试点,188户834人相继“住上好房子”。
“风险基金”撬动扶贫信贷
“还有两三个月牛就可以卖了,每头牛最少赚2000块,10头牛就是20000块啊!”贫困户郭元海给年迈的母亲算了一笔账,让母亲不用再担心他。
郭元海是屏山镇柑坳村的建卡贫困户,上有两个年迈的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一度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听说可以申请利息很低的贷款,还不用抵押担保,养牛也能贷,当时就想贷点钱出来养牛。”去年10月,郭元海从屏山农村商业银行贷了5万元,买了10头肉牛饲养。郭元海盘算,等这批牛卖了,就先把银行的5万元还了,然后再贷一笔,多养点牛。
脱贫奔康,关键是解决好脱贫的启动资金,尤其是贫困人群没有发展产业和建房本钱,不可能都找政府拿。为此,该县创新方式,县财政设“风险基金”兜底,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打破借贷壁垒,金融机构积极助力,撬动扶贫信贷和涉农贷款。
据统计,屏山县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联合涉农贷款发放银行设立了总规模1500万元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风险基金。以此为基础,量身打造“养牛贷”、“林权贷”、“农房贷”等“九大金融产品”,并推出“统授统管”信贷模式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总共撬动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达4.8亿元。其中,2015年,屏山县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6458万元,2016年上半年,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519.51万元,贫困户贷款余额达到10927.51万元,受益贫困户达2677户。该县特色农业也在“金融创新”的助力下,开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产业联动”联出区域脱贫
“以前技术不行,也没有足够的钱投入,李树、梨树结的果实个头都小,加之交通运输十分不便,果子很难外销,一斤只能卖几毛钱。一家8口人,年收入才2万元。”记者在锦屏镇万涡村见到村民周先明,他高兴地说:“现在好了,分片区种植,有专家上门指导,还有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我今年9亩李子有7亩投产,预计总收入将达到7万元。”
屏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形复杂,方圆一公里之内的农业生产及人居条件都有极大的差异,地理条件好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也较好,地理条件差的区域,贫困程度相对也较深。
近两年,该县创新探索出的强村与弱村“支部联建、路子联谋、产业联动、设施联抓、村事联治”的精准脱贫“五联模式”,在有效缩短“两级分化”的“强弱差距”上,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为此,今年来,该县进一步深化“五联模式”,以“五联模式”为抓手,延伸其触角、拓展覆盖面,着力以12个计划“摘帽”贫困村为重点,确定以鸭池乡越红村为中心的城郊农耕文化旅游片、锦屏镇万涡村万亩茶果产业示范片等八大产业扶贫片区,实施分片区产业脱贫,辐射带动周边35个非贫困村贫困户。在片区内,实行多规相融、多业并重、多策叠加、多元投入、多模运行,每片财政项目资金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成片发展产业1.6万亩、养殖小区34个、建设跨乡镇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10个,覆盖行政村51个(贫困村12个)、人口2.8万人(贫困人口3850人),有力推动了区域联动、均衡发展、整体脱贫。
“绿色富硒”撑起致富新希望
夏日的屏山,骄阳似火。烈日下,龙溪乡幸福村二组贫困户朱国尧夫妇正喜滋滋地在稻田里给秧苗除草、施肥、捉虫子……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在管理的不是普通水稻,而是富硒水稻。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稻子长势十分喜人。而在夫妻俩心里,今年已是脱贫在望。
利用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实现脱贫奔康,这是屏山县在推进精准脱贫中的又一大举措。
2014年,权威调查发现,在该县的龙溪、太平、夏溪等7个乡镇,分布有24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是发展高端农业产业的宝地。面对优质的资源,该县果断提出建设“绿色屏山、产业屏山”的目标,按照“一心一带两片区”的发展布局,规划打造川南富硒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致力于将屏山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交易、旅游以及检测于一体的富硒产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发展富硒绿色产业,推动全县脱贫“摘帽”奔小康。该县农工办副主任李模勤告诉记者,今年全县新增流转土地5000亩,加快建设绿色基地。同时,整合部门资源建成了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大力管控高毒高残留农药,新申报7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屏山白魔芋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建立了45家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单位,建成了绿色无公害示范基地1.4万亩、富硒大米等高标准农田基地3100亩。
目前,全县已发展茶园面积18.87万亩,其中富硒茶园达7万亩、足硒茶园11万亩、富硒白魔芋面积4.6万亩。年产富硒鲜魔芋1.3万吨、高山无公害富硒蔬菜1.5万吨,已形成屏山炒青茶、兴龙魔芋等一批富硒农产品品牌。
- 上一条:遂宁市补短板添措施 推进脱贫攻坚
- 下一条:“科技+”助力石棉扶贫攻坚走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