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自然灾害与贫困协同治理的研究与应用评价结果公示

时间:2020-05-18  来源:本站   浏览:0

2020516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完成的自然灾害与贫困协同治理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现将评价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七天。

成果类型:软科学类

评价形式:会议评价

评价方法: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GBT 32225-2015

评价机构: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评价结论:

1. 现实意义重大。反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解决贫困问题。自然灾害是人类摆脱贫困的重大威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贫困地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高度耦合,防灾减灾与扶贫减贫治理场域高度重叠,统筹推进防灾与减贫是跨越贫困陷阱的关键路径,是确保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社会关切。对自然灾害和贫困协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创新性突出。在国内率先从片区宏观、县域中观、村户微观尺度,构建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应对能力测评体系。解决了不同尺度下进行风险预警及动态管理缺乏科学评估工具及有效衔接的问题。系统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户灾前防范、灾中响应、灾后应对行为策略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契合农户需求,分类施策、精准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阐明了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的契合性,构建了气象灾害对农户脆弱性影响的测度模型,发现生产性消费及其波动是灾害影响贫困的关键中介因子,为生产、生活、生态有序推进、协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功总结汶川地震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的四川试点经验,为自然灾害与贫困协同治理提供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国方案。

3. 理论价值高,学术影响广泛。为灾害与贫困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整体认知,搭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弥补了自然灾害和贫困协同治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不足。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等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达260次,出版《自然灾害风险应对与贫困治理研究》、《气象灾害与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等专著4部。

4.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广为采用。成果直接应用于“5.12”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围绕自然灾害和贫困的协同治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创新性突出,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评价专家组名单

 

专家.png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2020516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