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让现代农业在贫困山区萌芽开花

时间:2021-06-15  来源:本站   浏览:0

——记四川省“三区”科技人才蒋俊

 

201712月,受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蒋俊副研究员作为“三区”科技人才来到木里县依吉乡任党委副书记,他发现道路交通等初步完备了,但自然环境等原因使得保障水平不高。从木里县城到依吉乡,216省道接042县道,在屋脚乡分路后还需穿越一段60公里的原始森林,共240公里,开车至少要6小时。

“柏油路平整结实,建这样一条路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不时有路基塌陷,落石现象也会经常出现。有时候,正在搬路上的石头,山上的石头又滚下来,只有什么都不顾,往前跑。”蒋俊说道,依吉乡有两个较偏远的村民小组,20185月刚把通组路修好,彻底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但当年的雨季一来就给冲毁了,党委政府只得再想办法疏通。

蒋俊说,如果是在农业条件好的地区,先进的栽培技术加优良品种,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而在这种条件下扶贫,再好的产业项目也是“戴着镣铐跳舞”。

蒋俊一方面更换传统农作物的品种;另一方面寻找“比较优势”更明显的作物。当地村民吃菜籽油,但没有种植油菜的习惯。然而这里的气候条件可以让油菜生产两季,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油菜专家,蒋俊推广一菜多,将油菜价值发挥到最大。采摘油菜薹,在城区能卖到每公斤2.5元,现在依吉乡老百姓已经爱上了吃油菜薹;做青贮饲料亩产达到34吨,能缓解冬季青饲料短缺;彩色油菜花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菜花吸引来大批蜜蜂,老百姓收获的蜂蜜翻了一番;最后菜籽榨油提高附加值。

为提高油菜、核桃等油料作物的附加值,蒋俊积极争取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依吉乡建成了“高原绿色油脂压榨精炼加工生产线”,可覆盖周边多个乡镇,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羊肚菌虽然技术壁垒高,但适种区域广,效益比较好。2019年木里县发展羊肚菌3800亩,收购商却借机压低收购价格,从2018年的干货每公斤850元降到了500元,农户种植信心受到打击。蒋俊带领种植户通过网络销售,越过收购商把依吉乡的羊肚菌以每公斤1000元的价格卖到了上海、深圳等地。

为把现代农业科技在依吉乡推广,蒋俊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赴依吉乡指导产业发展和技术培训,涵盖羊肚菌、中药材、果树、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和植保等领域。引进油菜、小麦、玉米、马铃薯、辣椒等新品种600余亩,通过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推动依吉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蒋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起“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交流平台,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与生产一线沟通不畅的问题。针对产业“商品转化率低”的问题,省农科院专家提出,发展青贮玉米和高山牧草,提高牛羊生长速度和出栏率;种养结合,粪肥发酵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做好大棚蔬菜的品种搭配,丰富村民的菜篮子。

蒋俊背后有四川省农科院的资源支持,从品种到技术,从种植到加工,都有顶级专家来为产业问诊把脉。在此过程中,村民的内生动力也被激发出来;某收购商还未见到辣椒,就与村民提前签订了收购协议;学校食堂也与本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

在蒋俊的努力下,省农科院作物所与依吉乡围绕“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困难共帮、资源共享”目标,制定了支部“结对共建”促脱贫行动方案,并为依吉乡中心小学贫困生捐赠助学金20000元;成都市高祖稻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吉乡2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特殊困难户、11个幼教点和驻村帮扶。队员捐赠了价值8万余元的大米和菜油等物资,并已持续为2名贫困学生资助生活费2万元。

(省农科院  供稿)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