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科技扶贫助力马边茶产业发展

时间:2019-08-16  来源:本站   浏览:0

马边地处四川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原料基地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拥有22.5万亩生态绿茶。茶产业是马边的主导产业,也是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8年,马边有投产茶园18.5万亩,干茶总产量10950吨,干茶产值10.88亿元;投产茶园鲜叶总产量5.2万吨、鲜叶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茶叶鲜叶收入4878元。全县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72元,其中贫困茶农增加320元,茶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24元。2018年有18个贫困村、1710户贫困户、7182贫困人口主要因茶叶产业脱贫,分别占已退出脱贫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总数的50.6%55.9%55.34%

一段时间以来,全县茶园面积虽达到一定规模、品质也稳步提高,但仍面临不少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基地标准化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专业人才缺乏、生产水平不高,区域品牌不响、产品附加值低等。针对以上问题,马边牢牢抓住科技扶贫有利机遇,在科技部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茶树新品种引进筛选、茶园绿色高效栽培、茶叶加工等技术攻关,有效促进了茶产业品种优化、加工工艺改进、产品品质提升、产业价值链延伸和专业人才培养,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茶产业发展。

对科技扶贫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一路走来的茶农—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贤波深有体会。李贤波出生在马边劳动乡红椿村一个祖辈三代制茶的家庭,大学毕业后在成都茶行跟人学习制茶和经营茶店,2012年带着一颗圆梦茶乡、报效故土的初心回到马边,在劳动乡福来村建起马边高山茶生产基地。

“刚回来的时候,没有茶园管理经验,技术上一窍二不通,茶树粗放生长,杂草丛生,茶山成了荒山野岭。”李贤波说,“茶园粗放不说,那时制茶用的设备和技术也是不堪后首。制茶用铁锅,加温燃料用的是烟煤,效率低不说,在卫生上也难以保证,因此产品质量受限,缺乏竞争力。”这些都成了他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很幸运,摸爬滚打的路上,遇见了‘救命恩人’”,依靠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支持,2018年厂里投入100万元,公司实施了“煤改电”项目。李贤波说,“这简直是一场节能环保革命,新设备投用后,不仅生产更加环保、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品质也向前跳了一大步”。“今年,国家科技部又定向支持马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茶叶扶贫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公司有幸作为项目参与单位获得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制茶设备再升级,对茶园管理实施科学整容、施肥、除草。这样一来,每亩茶园的产量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5%30%201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到2020年,我们有信心实现每1000亩茶园新增产值100万元以上。”

“科技扶贫项目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资金支持,这还只是看得见的‘小账’,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项目后能接触到国内、省内知名的专家团队、科研人员和龙头企业,一批批专家和企业家陆续来我们企业考察指导工作,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自己的思路拓宽了,做好企业的动力也更足了。”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后,李贤波对做大做强公司有了更多信心,他又把目光放到了产品多元化、延长产业链上。由于加工工艺不过关,马边长期以来处在以绿茶为主的状态。这一方面限制了销路,同时也严重制约茶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导致茶农增收渠道狭窄。“如何最大发挥好马边茶叶的潜能,让茶叶更值钱,造福更多的老百姓?”李贤波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摸索,马边高山红茶、黑茶带着新鲜与光彩上市。“以前我们种出来的茶,只能摘春茶来卖,现在红茶、黑茶出来后,我们除了冬天不能摘茶外,都有活干都有钱挣”,福来村茶农的欢声笑语荡漾在翠绿的茶山里。据马边县农业农村局统计,马边红茶、黑茶品种的开发,直接带动每亩茶园增值1000元,全县每年提高茶叶产值在6000万元以上。作为马边高山红茶、黑茶产品的创世始人,李贤波说,马边茶原料好,在生产工艺提升和品牌打造上还要下一番深功夫,才能让马边茶走得出去,走得更远。目前,马边高山茶叶公司已取得出口证,今年7月底开始,企业生产的茶叶陆续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

(马边县科技局  供稿)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